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保固 其實只是行銷的手段

羊毛永遠出在羊身上



對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買新車時,車廠提供新車保固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甚至對於車商提供的保固內容,也總會斤斤計較。然而,或許很少人知道,對現在的車商來說,所謂的新車保固,其實只不過是汽車行銷的一環。

說起汽車的保固,相信大家都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其實汽車的保固,大約是在1970年代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經濟學教授喬治.阿克羅夫George A. Akerlof)發表其名為《檸檬市場:質化的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的論文後,才逐漸在全世界興盛開來。

簡單的說,原本汽車的保固目的在於確保消費者在購買到瑕疵車的權益問題,也就是說,汽車這種高單價消費財,難保不會在製造的過程中,有部分零組件因為品質問題、組裝問題等,影響購車人的消費權益。因此才由車廠提供保固服務Warranty,以確保在一定期限內,消費者所購買的新車能夠正常的使用。

換句話說,相較於發明超過百年的汽車歷史,新車保固這檔子事,大概還只能算是年輕的小朋友而已。只不過,如同汽車工業的發展,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得到革命性的、突飛猛進的發展一樣,在近幾年來,保固服務也從原本單純的提供保障,演變成為車商行銷的一部份。

遠的暫且不提,就以台灣來說,從去年底開始,各家車商紛紛將旗下車款的新車保固期延長為六年。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照理說車商主動提供延長保固期,是值得開心的一件事情。然而,仔細分析國內車商延長保固的原因,若主因在於汽車工藝與科技的進步,使得新車使用期延長,那麼對於台灣消費者來說,當然是件好事。然而,實際上,包括豐田總代理和泰汽車、本田總代理台灣本田、日產總代理裕隆日產等業者祭出延長保固的動機,卻是因為現代總代理南陽實業先一步提供了五年不限里程的六大系統保固。

其實,如果家裡有五年以上的老車,相信或多或少都曾經在熟悉的坊間服務廠聽過,以前的老車在完裝品質以及零組件的耐用度上,都比近幾年車子更可靠的說法。雖說手中沒有相關統計數據,但只要走訪過幾家坊間的服務廠,大概都可以聽到這樣的傳言。問題來了,難道車商是慈善事業,會做虧本生意?

其實,這些都是經過設計的。對汽車公司來說,保固這玩意兒,可以視為是另外一種「保險」,是可以透過統計學去計算的東西。簡單來說,車廠可以透過控制成本預算,以及服務廠回廠的比例,來計算出提供車主多長的保固期時,該公司需支付多少成本。並將這個成本,反饋至售價內含的成本結構之中,以確保自身的獲利。

換句話說,當消費者自以為從延長保固中獲得了什麼好處的同時,殊不知車廠早就把這個部份可能增加的成本,攤進汽車的售價裡去計算了;也就是所謂的「羊毛出在羊身上」。

那麼,即使汽車公司將這個成本攤進了售價結構,消費者就一定能夠享用得到嗎?其實,答案是不一定。在實際的層面上,消費者可能還要付出更多。

在實際的售後服務層面上,許多車廠都會要求車主要回「原廠」保養維修,若車主的愛車在原廠沒有相關的維修保養紀錄,一旦發生需要保固的情況時,依現行的狀況來看,除非很明顯的是車廠設計疏失或零組件品質問題,否則車廠往往會因為車輛沒有完整的維修保養紀錄,而拒絕提供保固服務。

然而,眾所周知,原廠所提供的服務往往不見得盡如人意,同時價格又高,在一定程度上,消費者往往會為了未來可能發生的保固,而選擇在新車期間進場保養維修。因此,透過保固的延長,業者們也可以達到提升回廠率、創造收益的目的。

另一方面,消費者真的以為保固期延長了,車子的品質也就同步提升了嗎?其實並沒有。

如前所述,車廠可以透過統計學去控制成本,換句話說,車廠可以透過零組件的耐用程度,來達到控制成本的目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合理的推斷,原本一個零組件可以耐用10萬公里,但為了要cost down,車廠可以透過上游零組件廠商的成本降低,合理的估算其耐用度,使其耐用度降至6萬公里甚至是5萬公里,取其標準差,就可以確保在保固期內不會有額外的成本產生,又可以增加獲利率。

而這樣的結果,就是讓車子在過了保固期之後,頻頻發生故障,等到消費者再也忍受不了東修西修的時候,就會萌生換車的念頭,於是汽車公司可以重新再撈一次。

因此,以前我們將汽車視為「半耐久財」的原因,在於車廠還沒能夠將統計學模型架構好,所以往往車廠會用相對耐用度比較好、成本比較高的零組件。等到統計模型架構完成,消費者就得被迫接受,汽車是「高單價消費財」這個概念了。

平心而論,商人將本求利無可厚非,只不過,消費者不僅一頭牛被扒了三、四層皮,還要因為業者祭出延長保固而感動不已,就太令人看不下去了。正所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在消費市場上,誠意,往往只停留在字典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