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的奢侈稅議題,讓社會大眾都開始關心自己買的車子到底被車商賺了多少,又被政府抽了多少。但話題焦點始終集中在高單價的進口車身上,實際上,汽車的價格制定中,有著太多不能說的祕密。
就拿先前吵得沸沸揚揚的奢侈稅來說,政府制定的門檻是「完稅價格」達到300萬元以上的車款,需加徵10%的奢侈稅。如果以此推論,則實際的終端售價將可能突破新台幣400萬元以上。但,車廠是怎麼算出他們的終端售價?
以現行中華民國的法律,都是以國產車的出廠價格與進口車的到岸價格為基礎來計算稅賦,國產車的出廠價格在課徵15%到30%的貨物稅後,是為貨物稅的完稅價格,當製造廠將車子賣給總代理時,除加上製造廠的毛利外,還要再課徵5%的營業稅;總代理拿到手後,加上了自身毛利後,轉手將車賣給經銷商時,還得順便加上5%的營業稅,經銷商再加上自身毛利後,賣給消費者的同時,也還要再加上5%的營業稅。當然,如果製造廠自身就是總代理的話,也就少了其中轉手的那一部份。
至於進口車,則是由總代理由原廠購車加上運費與保險費的到岸價格為基準,先課徵17.5%的關稅,再以關稅的完稅價格課徵20%到30%的貨物稅(視其排氣量是否超過2.0升而定),而當車商提關時,還需支付5%的營業稅,以及到岸價格4%的推廣貿易服務費後,才能夠將車子運往新車整備中心。
換句話說,假設一部1.5升的國產小車出廠價是30萬元,並且不管製造廠、總代理、經銷商都是佛心來著,完全不打算賺錢。那麼,消費者要從經銷商手中購車,就最少要支付396,900元。
而假設一部2.5升的進口車到岸價格是100萬元,同時進口車商、經銷商和業代都是做功德不賺錢的話,那麼,消費者最少也得支付1,643,875元。
正所謂「殺頭生意有人做,賠本生意沒人幹」,車商當然不可能是做功德的佛心事業,於是乎,在現有的稅制體系下,台灣的車價自然也就節節高升。但是,當車商在決定最終售價時,除了前述的政府相關稅捐外,還需要考量什麼?
第一個當然是最初成本,不管是進口車向原廠要求的進車成本,或者是國產車廠的製造成本。好的總代理會向原廠或技術母廠哭訴,台灣的市場競爭激烈,為了要搶攻市佔率,希望原廠或技術母廠能夠降低進車成本或是關鍵零組件的進口車成本,另外,國產車廠還會向上游的零組件廠商要求降低零組件成本,以期使利潤最大化。
其次則是毛利,包括了製造廠、總代理、經銷商的毛利,其中,還包括了各公司的經營成本,包括了場地的租金、建築的折舊、設備的攤提、人事開銷等費用外,甚至還要包括車子可能滯銷的積壓成本,再加上各企業本身也要有一定程度的賺頭,那麼這些累積起來,就會把新車售價越墊越高。
到此為止,其實都還算是過去幾十年以來各車廠、車商賴以維生的基礎。但是,其中卻仍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就拿前述的初始成本這件事情上,各家車廠與車商基本上就已經不是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了。
就拿最近剛發表的Hyundai Sonata來說,總代理南陽實業報出的新車售價為2.0升的89.9萬元到2.4升的108.9萬元,即便用國產中大型房車的標準來看,南陽實業報出的價格都相當具有競爭力,更遑論是其他同級的進口房車,這其中,原廠給予南陽實業的新車報價,就可以肯定必然優於其他進口房車,才能夠在總代理確保毛利的前提下,提供消費者這麼具競爭力的終端建議售價。
在國產車方面,當豐田仍在力爭上游與三菱爭取國內銷售冠軍的年代裡,豐田原廠也給予總代理和泰汽車為數不少的補助,用來衝刺市場佔有率。而這筆補助的去向,大多是以關鍵零組件價格折讓的方式提供,給予和泰車有更多的市場競爭籌碼。
至於在毛利方面,國內各車廠與車商之間的差異就更驚人了。一般說來,經銷商旗下展示點與服務廠的數量,決定了消費者購車便利性,當經銷據點越多,車輛銷售的數量就可能會越多。但在此同時,經銷據點的軟硬體設備都是為數不少的巨大投資,新設一個集展示與服務功能的據點,沒有付出個八位數,很難會有著足夠水準的據點。換句話說,在車輛上市前訂定售價時,車商就必須考量現有的經銷據點數量、預計產品銷售變現時間、經銷商毛利等因素;換言之,如果銷售狀況不佳、經銷據點太多、現金回籠時間太長,則就會直接影響總代理乃至經銷商的獲利能力。
也就是說,營運成本(店租、人事、管銷等)對車商來說,大致是一個不變的價格,如果車輛賣得越多,則平攤到每部車的營運成本也就越低,車子越難賣,則單位營運成本也就越高。所以當車子銷售的數量越少,那麼消費者往往要付出更多的錢才能擁有愛車,否則就得支付更高的售後服務費用,讓原廠能夠維持收支平衡。這也就是所謂的:「羊毛出在羊身上」。
所以我們可以從實際的市場表現看得出來,即使在國外是同級競爭對手的車款,在引進國內銷售時,部份較為冷門的車款在訂定新車售價時,就較其他競爭對手來得高,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車商要將各種營運成本灌進售價裡,以期能夠減少毛利的損失。而即便是暢銷品牌少量引進的特殊車款,其售價裡也都會暗含總代理為提供其特殊車款售後服務時,所需額外支出的零件進口與備料成本。
相對於冷門車款,市場上熱銷的車種,由於銷售的數量多,因此平均到每部車上的間接成本也就變少,車商能夠從這些暢銷車種上得到的毛利也就更高,而車商會不會因此就將多賺的錢回饋在消費者身上?其實答案通常是不會。換句話說,購買這些暢銷車的車主們,讓車商賺的錢也就更多。
就如同近年來每次國際原料成本或是匯率成本變動,車商往往會打出反應成本的因素調漲車價,但卻鮮少在原料成本降低及匯率回跌時主動降低售價的道理是一樣的。台灣的車價,一直是個大黑洞,售價越昂貴、賣得越好的車款,黑洞就越大,所以,台灣消費者想要擁有便利的行動生活,就只能不斷的用自己的努力所得,來填補那看不見的黑洞。
(本文見刊於autoweek.com.tw第138期)
"到岸價格4%的推廣貿易服務費"
回覆刪除============================
這誤會大了,正確應為CIF(到岸價格)的千分之0.4 (萬分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