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SAAB在哪?
非集團車廠皮繃緊 經濟規模是關鍵
這兩天國際車壇上最重要的新聞之一,是瑞典車廠SAAB終於找到新的買主,然而,站在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這只不過是將其倒閉的命運再往後延長一點,仍然不能改變其悲劇的命運。隨著歐債危機的逼近,沒有富爸爸的獨立車廠們,最好將SAAB當成前車之鑑。
熟悉國際車壇的人一定都知道,最近SAAB為一家中日合資的企業瑞典國家電動汽車公司(National Electric Vehicle Sweden,NEVS)收購,讓連演了兩年左右的SAAB大戲暫時落幕。據悉,這家收購SAAB的公司,打算成立電動車廠,以研發與製造電動車為主要的營業項目。
平心而論,站在車迷的立場來看,SAAB這個擁有獨特歷史與傳承的品牌得以沿續,固然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只不過,SAAB原本就是小眾品牌,而新的金主還打算去做一個更小眾的市場,不禁讓人懷疑,荷蘭的Spyker好歹也撐了兩年,新的金主又打算燒多少錢?撐多久?
其實,SAAB之所以會淪落到現在這樣的地步,固然與通用汽車的倒行逆施有關,SAAB本身缺乏自主的研發技術,才是問題的關鍵。當SAAB逐漸的通用化,那麼這個品牌也就失去了其原本的靈魂。說得更明白一點,末期的SAAB,也只不過是掛著瑞典商標的Opel而已。再加上,瑞典本身的市場胃納量也不大,海外市場推廣也一直是SAAB的罩門,配合金融海嘯的問題,這才讓SAAB走入絕境。
單純就這家公司擁有的東西來看,即便SAAB手中有著電動車研發的資料,但若要以其與美國棣屬於豐田的Tesla相比較,則不管在技術的研發或是量產的經驗等各方面,這家新的電動車公司,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相對的,SAAB原本的工廠、員工、工會等,才是這家公司要負擔的最大包袱。一般預期,由於這家中日合資的公司並未購入通用汽車擁有的SAAB汽車零部件公司,合理的推斷下,該公司最正確的做法應是在擷取SAAB的電動車技術後,將該公司各部門拆分出售,電動車的生產,另外再組建新廠,以獲取最大的利益。
事實上,隨著歐債危機的步步進逼,下一個SAAB的出現,應該也不會是太遠的事情。
那麼,什麼樣的公司會「雀屏中選」?一般來說,最容易中獎的車廠,必然是經濟規模不大、獲利率低,又或者是沒有集團資源的車廠。當然,即使有集團資源,但在集團也同樣面臨財務危機時,凡是經營績效不佳的車廠,也很可能中獎。
以目前來看,中國的幾家「自主品牌」,在內需市場逐漸為合資品牌所吞噬的同時,如果未能取得更多的技術與資源,那麼,在未來將可能會動搖其永續經營的根本。隨著中國大陸車市的成長趨緩,大陸自主品牌長大成為國際性品牌的可能性也就會越來越渺茫。
而棣屬於歐豬五國的車廠,包括了義大利的飛雅特集團全體、棣屬於VAG集團的Buggati、Lamborghini、SEAT等,則將是首當其衝的目標。其中,棣屬於VAG集團的三家車廠裡,比較危險的恐怕是西班牙的SEAT,畢竟西班牙本身的市場規模不大,該車廠在歐洲車市的份額也不算太多。不過在VAG集團的奧援下,這家車廠只要不是虧得太慘,應該都還不會傷筋動骨。
反倒是飛雅特集團,由於義大利車市的極速量縮,該國的汽車產業原本就面臨嚴重的威脅,再加上歐債危機造成的消費緊縮與地震造成的產能量縮,都使得飛雅特集團的生存面臨挑戰。
事實上,飛雅特集團很早以前就認知到這個問題,該公司不僅持續緊握南歐最大市場份額,同時,也透過與通用、克萊斯勒,甚至與Mazda的合作,希望能夠拓展其本身的產品競爭力,順便透過合作伙伴,在北美、亞洲等地拓展新的市場。
然而,問題並沒有因此解決,飛雅特集團中,FIAT這個普羅大眾品牌以及Ferrari、Masarati這兩個超跑品牌,大致上應該都不會有什麼太大問題,前者是南歐車市第一大品牌,擁有廣大的市場份額,不致出現財務危機,後者則是擁有很高的附加價值,估計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比較值得擔心的,恐怕是Alfa Romeo這個品牌。雖說最近傳出Alfa要與Mazda合作製造新的敞篷小跑車,先前也傳出終於要將4C這款概念車量產化等訊息。但平心而論,新一代車型的難產,才是這個品牌永續經營的問題所在。眾所周知,Alfa Romeo自從156之後,就一直沒有補齊過產品線,不是缺小車就是欠大車,這對於一個車廠的經營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傷害,該公司的亡羊補牢,是否能夠助其度過歐債危機,還值得進一步的觀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