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電動車最大的疑慮之一,在於如果說有部電動車,充滿電可以行駛
500 公里 ,那麼,相信有很多消費者購車時,或許願意將純電動車列入考慮。然而,這代表著電動車就是未來嗎?
近年來的國際車壇,除了行之有年的複合動力( Hybrid )車種外,聲量最大的,該算是純電動車了。不僅是美國的
Tesla 、通用,日產、 Volvo 、 Volkswagon 等車廠,也陸續推出純電動車,一時之間,電動車似乎儼然成為汽車業界「必然」的未來。
科技進步難關重重
那麼,電動車要發展,會有那些問題?別的不說,電池絕對是重中之重。
拜航程大幅增加所賜,電動車在實際使用上,將可望與現行的內燃機車輛更為接近。然而,單純只是航程的提升,並不能讓電動車足以取代內燃機車輛。更重要的一點,則在於電動車充電的時間。
Volkswagon 於 2018 年 12 月 27 日發表了一款移動式快速充電椿,強調可為電動車快速充電,其充電椿的容量達 360kWh ,可以 100kW 的直流充電系統為電動車充電,最快僅需 17 分鐘,就可將電動車的電池充飽。
然而,這也同時凸顯了電動車發展最大的問題之一:「充電速度。」搭載內燃機的車輛加油,前後頂多僅需
5 分鐘,即便如此,偶爾加油站還會大排長龍。即使電動車快充僅需 17 分鐘,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是極度不便。再者,以實際日常使用來看,想在停車場內設置充電椿也並不是那麼方便的事情,更遑論快速充電,充電椿需要遠超過家用 110 伏特的電壓,以及更大的電流,才能達到目的。
乾淨能源才是關鍵
對於強調環保的人們來說,可能想不到的事情是,電動車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乾淨」。理由很簡單,電動車的電池回收,是一種高成本、高污染的行業,而且純粹是種賠錢生意。其次,如果電動車所使用的電,來源並不是可再生能源或低碳能源,那麼,其實它也不會是「乾淨」的代步工具。
2011 年,當時的經濟部長施顏祥在「智慧電動車先導運行營運啟動典禮」上表示,五、六年後,整個電動車產業會在基礎設施等配合下「大幅上來」。時隔 8 年,姑且不談電動車產業有沒有「大幅上來」,台灣有與其相關的產業嗎?據筆者所知,大概只有鴻海在大陸投資了目前全球最大的電動車電池製造廠「寧德時代」而已。
另外,當前述提到的積水化學工業在積極研發降低鋰離子電池電阻、提升電池容量時,台灣就算不做電動車成車,又有那種能力與意願進行深層的開發與研究嗎?台灣的產官學界還跟著別人在喊發展電動車,不是要笑掉人家大牙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