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通用坎坷的台灣之路 以結果論 堪稱錯誤決策典範

曾經是全球第一大車廠的通用汽車,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裡,淪落到宣告破產的地步,即使在美國政府的奧援下重新發行IPO,股價也跌的讓人聞者傷心、聽者流淚。其實,通用這家車廠在台灣的發展歷程,也充滿傳奇性的坎坷,堪稱是台灣汽車產業錯誤決策的典範。

在全球範疇裡,通用曾經是美國車的代表,在台灣,通用旗下的別克(Buick)、凱迪拉克(Cadillac)都曾經在威權時代成為總統座駕,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威權時代,有部通用的汽車那可不僅是身份地位的象徵,簡直就是高官顯爵的代名詞。

不過,隨著台灣的經濟起飛,國內的用車環境不斷得到改善,通用旗下車款雖說仍然在消費者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地位,但在實際銷售層面上,卻遠遠不如日系車款那麼吃香了。

在1980年代,國內汽車產業來到一個歷史新高的地步,幾乎是全球的品牌都能在台灣找到代理商。在此同時,通用旗下的品牌均採用複式代理制度,也就是同一個品牌會有一家以上的代理商,舉例來說,北美車系的代理商就包括了國產、中聯、正章、進鴻等業者,而Opel車系的代理商也有兩家,分別是新高汽車與德產汽車。

平心而論,複式代理制度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幾乎是理所當然的。對原廠來說,只要能賣的了車,原廠恨不得能多給幾家業者代理。但相對的,在同一個市場裡的激烈競爭,也會快速的折損品牌的價值。

就以當時的Opel車系來說,當時賣的最好的車型應該是Astra的前身Opel Kadett了。但在新高以及德產兩家代理商的競爭下,為了降價,這兩家經銷商都採用大量台裝零件。也就是說,從原廠引進最陽春的車型,再於新車整備中心自行加裝包括電動窗、音響、甚至是空調系統。然而,在當時台灣的汽車零件妥善率不足的情況下,這類加裝的零件便成為新車問題的根源。舉凡冷氣不冷、電動窗不動、音響不會響等都算小事,更有甚者,若引進的車輛是屬於寒帶規格,還會有散熱不足、引擎過熱的弊病。

後來,在1991年,通用終於大發慈悲,決定在台灣成立分公司,統籌各品牌的代理權,順便再多賺一手。其時,原本複式代理的局勢終於獲得整合,當然,這也與當時代理商們無利可圖有著重要關連。當時最大獲利者當然是後來出狀況的國產汽車,該公司不僅取得了Opel的獨家經銷權,也同時取得了Buick、Pontiac等北美車系的經銷權,後來又於1993年取得Saturn的獨家經銷。至於中聯汽車,則僅取得了Cadillac、Oldsmobile、Chevolet的經銷權。

只不過,隨著時序走入了90年代,台灣消費者對北美車系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低,大概在1995年前後,中聯汽車就宣布謝謝收看,國產汽車的北美車系也只能看著克萊斯勒憑藉著Neon一款車在市場上耀武揚威。在此同時,國產汽車取得了在台灣生產Opel Astra的權利。然而,這款車型雖說上市之初還有著月銷1000輛左右的實力,但產品本身明顯的水土不服,讓市場口碑急速下滑,到了90年代後期,大概只剩下單月300部左右的銷售成績。其時,進口的Corsa還有月銷600部左右的成績,而克萊斯勒Neon更有著和Toyota Corolla拼搶銷售冠軍的實力。

到了1998年左右,國產爆發財務危機,中間雖然有著和新汽車抱著撿便宜的心態想切進市場,但不管是北美車系或是Opel車系,銷售成績都因為國產汽車的問題大幅下滑。

到2000年左右,台灣通用將經銷權交給太子汽車轉投資成立的永美汽車,但國產汽車給消費者的惡劣印象已經太深,永美汽車又無力妥善經營重建品牌形象的工作,使得通用旗下的車系銷售成績始終疲弱不振。

在這段時間裡,正值網路泡沫綻放光彩的時刻,台灣通用當時的總裁蔣泰瑞(Terry Johnson)看好網路電子商務的前景,將大量心力投入汽車電子商務這個領域,並憑藉這樣的政績高升。然而,不到一年就遇上了網路產業泡沫化,當初投入的資金全都打了水漂,更加重傷了通用的品牌形象。

後來的台灣通用聘任了史上第一任本土總裁,來自福特的劉曰海先生,在他與繼任的劉小稚女士努力之下,通用看來有復甦的希望,不過銷售成績方面一直沒什麼起色。隨著這兩任總裁調任中國大陸,趕上大陸車市井噴式的高度成長,台灣通用也有著人去政息的感嘆。

到了2005年,裕隆與通用進行深度合作,將台灣通用整併為裕隆通用,不過,即使多了個老闆,大張旗鼓的拓展銷售通路,裕隆通用代理下的通用車系銷售成績卻也沒有因此提升,甚至到了2008年,通用乾脆賣掉了裕隆通用的股份,完全的退出台灣市場,而現在的裕隆通用,則處於雖生猶死的情況,當年高調成立的展示間,也多半在荒煙漫草中消聲匿跡。

站在長期觀察台灣汽車市場的角度來看,通用在過去的卅年間,一直沒有花心思在妥善的經營品牌,產品的引進與導入,也往往不太經過大腦(比如長著鳥頭的Buick Skylark、陽春的要命的Chevolet Cavelier、售價高達90萬的Opel Corsa)。即便有,也隨著主事者的調任而消聲匿跡,到了最後,也只能半死不活等待市場淘汰。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回顧過去的同時,也值得現在國內的汽車業者們做為借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