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顯示具有 汽車工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汽車工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台灣油比日本貴 燃料稅外加 憑什麼漲價


最近油電雙漲的問題在社會上紛紛擾擾,一時間壓過了前陣子美牛進口的話題。然而,中油老是說台灣是全球油價最便宜的國家,是事實嗎?

當然不是!就算不提美國、加拿大等產油國家的零售油價比台灣更便宜,就連鄰近台灣的日本,油價都比台灣便宜。這可不是危言聳聽,事實上,以4月初日本東京都各加油站公告的零售價格來看,每公升普通汽油的零售價約為144日圓,約合台幣51.84元。看似比台灣4月初的油價高出約18元左右。然而,日本汽油價格的構成裡,除了原油成本、煉油毛利外,還包括了相當嚴重的稅負構成。

日本油價裡包括了35%左右的汽油稅,以及5%左右的消費稅,換句話說,如果扣掉了35%的汽油稅,則日本4月初的油價僅有33.7元台幣左右。相較之下,中油95無鉛汽油的牌價35.5元台幣,就明顯的高出許多。而依照最近的報導,中油還打算繼續調漲油價,預期每公升可能將再調漲2元。

中油漲價的理由之一,正是因為台灣油價比日本等國家便宜。事實上,日本的油價的確不便宜,東京的油價僅次於巴黎與倫敦,然而,這樣的油價卻內含了高額的燃料稅,以達到抑制機動車輛成長的目的。

只不過,依照中華民國的稅制,依據公路法第27條第2項開徵的燃料使用費」卻是隨車徵收。跟油價沒有半點關係,換言之,台灣現行的油價,僅包括原油成本以及煉油毛利加上管銷費用而已。那麼,中油有什麼資格喊漲?

估且不提中油員工平均薪資高達9萬餘元的部分,畢竟,人家的薪資雖然值得羨慕,但也是員工付出勞動所應該獲得的酬勞。就單純就原油成本以及煉油成本這兩個部份來談。

在原油成本部份,五年前中油的油價漲跌是用美國西德州原油(WTI)的市場價格來計算,後來被踢爆西德州的油價較北海布蘭特及杜拜為高,且中油的原油來源與西德州沒有半毛錢關係後,現今油價的計算,才以七成杜拜與三成北海布蘭特的比例去計算。

相較之下,日本的原油則多半來自於西伯利亞的原油管道以及中東等國家。另外,日本的石油公司也在全球各地擁有不少油井。理論上來說,日本的原油取得成本似乎「應該」比中油來得低。然而,日本的國民所得與消費水準約莫是台灣的三倍,因此,加計匯率的因素後,日本的原油取得價格會比台灣低出多少,實在很難令人想像。

至於在煉油成本部份,如前所述,日本的消費水準約莫是台灣的三倍,因此,日本的煉油成本若要說比台灣低,恐怕也很難令人信服。事實上,日本每日煉油量約在330萬桶左右,而台灣包括中油和台塑化加起來的煉油量也可達105萬桶左右。因此即使說有所謂經濟規模的問題,台日之間的差距也沒有大到無法估算的地步。

那麼,中油抬升油價的目的是什麼就很顯而易見了。俗話說的好:「殺頭生意有人做,賠本生意沒人幹」,如果說95無鉛汽油以每公升32.5元的價格銷售,會讓中油虧本,甚至於售價拉抬到35.5元/公升的價格,都還要醞釀調漲;那麼,中油就真的當日本的石油公司都是大善人了。但事實是什麼?日本的石油公司獲利率都在兩位數。

換句話說,在這樣的情況下,中油應該要調整的,並不是油價,而是自身的經營是否有問題。事實上,由於中油一直是國營企業,能夠被外界瞭解的,只有該公司向立法院提出的報告。而對於升斗小民來說,想要瞭解這家公司的經營結構與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舉例來說,中油每年的人事成本高達200餘億元,而台塑化人事成本僅56億餘元,除了中油員工年資等相關問題外,是否中間還有其他的問題,就不是外界所能得知道。

另外,由於國營事業採用的是預算制,中間是否有經營不善、浪費、不作為等問題,由於中油不是股票上市公司,一般民眾也無法透過財務報表等資訊看出任何端倪。只能從媒體取自立法委員的說詞,例如去年中油稅前虧損386億元等數字,才能稍稍得知一點點。

事實上,以目前油價估算的方式來看,本身也是不合理的。事實上,中油購油時應該不會依照現貨價格來購油,透過契約的方式約定購油成本,才是合理的估算方式。然而,現今油價的估算,卻是以杜拜原油以及北海布蘭特原油的現貨價格來進行計算,且計算公式也完全黑箱作業,在這樣的前提下,台灣的民眾到底要被中油剝幾層皮才算數?另外,政府針對所謂的「大戶」提供的優惠,還不是要全民買單?

平心而論,全球油價高漲,台灣隨之漲價當然是無可厚非的,只不過,前提是,台灣的油價到底合不合理?如果合理,相信大家支付油價也比較心甘情願,如果不合理,又憑什麼要讓全民幫特定的既得利益者買單?

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

車價漲 油價漲 就是薪水不漲 車商油商紛調售價 日子怎麼過下去

最近國內消費者應該都有同樣的想法,隨著中油、台塑連番調整油價,包括本田、豐田、納智捷、福特、馬自達等車廠,也紛紛宣布調漲旗下車款的售價。這年頭,看起來唯一不漲的,大概只有自己的薪水而已了。

車廠為什麼要漲價?在檯面上,各家車廠漲價的原因千奇百怪,不管是日圓升值、歐債肆虐、敘利亞內戰、零組件漲價,都足以讓車廠宣布調漲售價。奇怪的是,日圓升值會回貶、歐債總有一天會解決、敘利亞打夠了就不打了;但車價卻從來沒有回跌過。如果照各家車廠漲價的理由來看,那麼地球大概很早以前就毁滅了;然而,在車廠千奇百怪的漲價理由裡,卻獨獨沒有一條,是明明白白的告訴消費者:老子就是要再扒你一層皮」!

這話說來很粗魯,但如果排除一些亂七八糟的說詞,其實這個原因或許才是最真實的理由。

別的不說,我們就拿原物料的價格上揚這檔子事來看,2005年,由於鐵礦砂價格節節高升,使得全球鋼價都隨之水漲船高,依倫敦金屬交換中心LME)的歷史資料來看,近七年來,鋼價最高的時間點在2006年到2007年左右,當時一度衝上4500美元/公噸左右,在這個時間點上,大量使用鋼材的汽車業者似乎理所當然應該漲價。但,實際上,隨著鋼價近兩年來回跌到每公噸2,000美元左右,全球各家車廠也從來沒因此調降車價。

當然,鋼材並不是汽車唯一的原料,只不過正所謂:由微知著,車廠老是用原物料價格上揚這個理由來漲價,漲了價之後就假裝忘記這件事,等到下回原物料再漲價的時候,再狠狠的扒消費者一層皮,似乎也可以得到驗證。

在此同時,我們再來看看匯率波動的因素,以台灣車廠的技術母廠大致都是日系車廠的情況,就先拿台幣兌日圓匯率來看,由最近五年的日圓匯率來看,可以發現日圓匯率大概是從2008年中開始升值,最高曾升值到近0.4左右,而實際上,日圓匯率自2009年初到現在,大致都在0.340.38這個範疇波動,即使去年下半年一度上衝,但在截稿日當天,日圓兌台幣的匯率降到近七個月以來的新低記錄:0.36719日圓兌1元台幣。

事實上,各家車廠明明知道自己會有許多與技術母廠採購的機會,早就在公司裡養著一票外幣採購,與技術母廠簽訂的採購契約裡,也通常會先把匯率設定在一個相對比較有利的範疇裡。以2009年至今日圓波動的範圍,要說車廠因此有多嚴重的匯兌損失,難道說的通嗎?

至於油價就更有趣了,眾所皆知,台灣的油價在201011月突破30元大關後,基本上就沒降下來過。而依經濟部能源局提供的資料來看,國內油價的低點大致是在2008年底到20091月左右。而以同期的杜拜油價來看,201011月的油價大致在每桶80美元左右,當時台灣的95無鉛汽油售價每公升為29.9431.3元。而以截稿當日的杜拜油價來看,每桶價格是120.22美元,而95無鉛汽油的售價則為31.9元。

這個數據的意思其實很清楚,台灣中油的原油供應大致來自中東地區,因此,當杜拜原油每桶賣80美元的時候,中油就將油價漲到31.3元,而現今原油每桶120美元的時候,中油也只不過才將油價調至31.9元。若要說中油不賺錢,只要是台灣人都不會相信,去年還領4.6個月年終獎金的中油會不賺錢。別的不說,單是在零售價跟的緊緊的台塑石化,截至去年第三季的每股淨利還有4元以上。

在這樣的狀況下,要說車廠和油商不賺錢,騙誰啊?

隨著新車價格不斷攀升,最近國內發表的小型車,新車售價都突破或接近新台幣60萬元。想到也只不過是十餘年前,台灣汽車市場上還有新車售價不到40萬元的車子可以選擇。台灣的消費者們難道不會覺得不爽嗎?

眾所週知,台灣與汽車相關的稅負很重,使得台灣的車價也跟著水漲船高。但實際上,真正讓台灣消費者買不起車子的,並不是動不動就收十幾二十幾趴貨物稅加營業稅的政府,而是各家車廠啊!

當然,或許會有業者跳出來指正,說在這廿年之間,汽車工藝是如何的進步又如何的發展。但,捫心自問,與廿年前的小型車相較,各家車廠在製造新車的成本上,比之現在有差多少嗎?沒錯,汽車的結構在不斷的改進、車身剛性也不斷的加強,而消費者對於車上配備的需求也在逐年提升。但是,單純就生產車輛的成本來說,每部車子的生產成本有上升超過20%嗎?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新車售價成長超過50%的同時,台灣的企業主們麾下的員工薪水可曾上漲超過十個百分點?

姑且不談國民所得的問題,就單純來看年輕人起薪的問題。最近台灣大學生起薪普偏在新台幣2.2萬元左右,相較於廿年前,這樣的起薪是增加?還是減少?假設是增加,那麼增加的幅度又是否趕得上整體台灣經濟成長的幅度?

如果在這麼簡單的統計數據比較之下,不管台灣的政府或是企業主們,還不知道台灣的貧富差距加大從何而來,就不得不令人懷疑這個政府以及這個社會體制存在的必要性了。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笨蛋!問題在基礎工業!

相信很多台灣的民眾都曾經聽過這樣的論調:「台灣之所以沒有自己的汽車工業,原因就是政府太過保護某公司,而某公司又太不爭氣」,姑且不論這樣的論調正確與否,然而,我們可以確定的一件事情是,支撐汽車工業的基礎,是包括冶金、石油、化學、電力、機械等,而這些,正是台灣長久以來最缺乏的一環。

什麼叫做基礎工業?簡單的說,就是生產基本生產資料的工業,也就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原材料、動力和技術裝備的工業部門。或者說是為裝備重工業自身的重工業部門。如果用汽車產業來說,構成汽車的要件,包括冶金、塑膠、電子、材料、機械等不同的工業,就可以說是汽車工業的基礎工業。

台灣的汽車產業,自民國42年裕隆汽車成立以來,迄今已經有一個甲子的歷史了,相對於八零年代才起步的韓國汽車業,可以說起步的很早。照理來說,台灣汽車產業既然較早起步,那麼,理應較韓國有著更好的發展。

如果有人抱持著這樣的想法,那麼只能說太天真了。從民國36年台灣光復以來,台灣的工業基礎幾乎等於零,台灣在日據時期除少數公共建設外,基本上可以說是沒有工業的一個地區。民國42年裕隆成立,憑藉的是創辦人嚴慶齡曾經在大陸擁有紡織廠的基礎,在此之前,不管是台灣或是大陸,都完全沒有汽車產業的基礎與經驗。

換句話說,台灣所謂的汽車產業,是完全在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真正的從零開始。

如前所述,台灣的基礎工業,一直要到1960年代末期陸續展開的「十大建設」,才陸續成形。包括了1975年才開始建廠的中船高雄總廠、中鋼的大煉鋼廠、中油高雄煉油總廠等。換句話說,如果用中鋼建廠第一階段完工的1975年來計算,在此之前的22年間,台灣幾乎是完全沒有基礎工業可言的。

相較之下,韓國最早的重工業集團現代集團,創辦人鄭周永於1947年便創立了集團旗下最早的營造業,1967年,現代汽車成立、1973年,現代集團成立重工、1976年成立現代造船。在這樣的比較之下,可以發現,台灣並沒有較韓國有著更多的優勢。

然而,不一樣的是,當台灣在發展十大建設之際,汽車工業並沒有等同受到政府的重視,而在韓國,卻幾乎是傾國家之力,協助現代汽車、重工等發展,在此同時,由於韓國是以傾國之力投入重工業的發展,包括了冶金、造船、材料、石化等領域,韓國從1980年代開始,便逐漸拉開了與台灣之間的差距。

而這時候的台灣在做什麼呢?1980年代的台灣,由於輕工業如紡織、玩具等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台灣國際貿易的熱潮,全民包括政府都陷入了「經濟起飛」的熱潮之中。也由於輕工業的門檻低,帶動了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所謂的「經濟奇蹟」。

至於基礎工業?見鬼去吧,別的不說,就拿車子用的鈑件來說,19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國內有車廠採用中鋼鋼材所製造的鈑件,該款車型大概便成為有史以來因為鈑件生鏽問題,被使用者「問候」最多的車型。原因其實很簡單,一方面是由於鍍鋅的防鏽層技術不及格,另一方面也是由於鋼材本身的含碳量稍高,容易因為吸收空氣中的水份而氧化。

好不容易到了廿一世紀,台灣汽車產業終於認知道自己應該發展汽車工業、發展自有品牌,但以台灣現有的基礎工業水準來看,想發展汽車工業猶如緣木求魚。為什麼?舉例來說,汽車工業必須的幾個條件,包括能源、冶金、電子等,現今幾乎都做不到自給自足,更遑論針對技術的改進。

就說這兩年在台灣很夯的電動車好了,關鍵的電動機倒是可以自給自足,鋰離子電池的生產也大致沒問題,就連電動車的控制中樞都有台資企業可以供應。然而,台灣本身並沒有原料,再加上現有生產鋰離子電池的技術,其實並不見得擁有完全的專利甚至改進的能力,長遠來看,並不見得是好事。

而台灣一直引以為傲的車用電子產業,實際上打進國際性車廠的供應鏈又有多少?相信只要是汽車相關產業的人,都可以很輕鬆探聽到消息。更別說針對引擎本身的開發、改進、研發,就連引擎的關鍵零組件,諸如曲軸、凸輪軸等,都不見得能夠在台灣自主供應;更遑論較為複雜的變速箱、引擎管理系統、線傳技術等。這些看上去亮眼無比的技術,背後無不是有著堅強的基礎工業做為支撐。

延續上期談的教育問題,問題甚至可以深究到台灣學術界對於基礎科學的輕視與不作為。諸如材料科學、應用化學、電機、機械等架構基礎工業的學科,在社會急功近利的趨勢下,成為台灣學術界最不討喜的學科。不討喜的理由更簡單,因為學生在畢業後,很難在社會上找到學以致用的工作,讓社會投入的教育成本變成白費。

台灣的汽車產業想要轉型成「汽車工業」之前,構築汽車的基礎工業,才是問題的關鍵。在日前裕隆集團舉行的年度記者會中,該集團宣稱自今年起,每年將投入新台幣100億元進行研發。這樣的決心很好,也頗有「亡羊補牢」的感覺。然而,站在汽車產業長遠發展的立場來看,政府單位更應該做的,是正視台灣產業發展,與基礎工業的堅實與否息息相關,進而透過產、官、學等多方面的合作,強化自身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才是台灣在未來的世界上立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