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顯示具有 油價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油價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台灣油比日本貴 燃料稅外加 憑什麼漲價


最近油電雙漲的問題在社會上紛紛擾擾,一時間壓過了前陣子美牛進口的話題。然而,中油老是說台灣是全球油價最便宜的國家,是事實嗎?

當然不是!就算不提美國、加拿大等產油國家的零售油價比台灣更便宜,就連鄰近台灣的日本,油價都比台灣便宜。這可不是危言聳聽,事實上,以4月初日本東京都各加油站公告的零售價格來看,每公升普通汽油的零售價約為144日圓,約合台幣51.84元。看似比台灣4月初的油價高出約18元左右。然而,日本汽油價格的構成裡,除了原油成本、煉油毛利外,還包括了相當嚴重的稅負構成。

日本油價裡包括了35%左右的汽油稅,以及5%左右的消費稅,換句話說,如果扣掉了35%的汽油稅,則日本4月初的油價僅有33.7元台幣左右。相較之下,中油95無鉛汽油的牌價35.5元台幣,就明顯的高出許多。而依照最近的報導,中油還打算繼續調漲油價,預期每公升可能將再調漲2元。

中油漲價的理由之一,正是因為台灣油價比日本等國家便宜。事實上,日本的油價的確不便宜,東京的油價僅次於巴黎與倫敦,然而,這樣的油價卻內含了高額的燃料稅,以達到抑制機動車輛成長的目的。

只不過,依照中華民國的稅制,依據公路法第27條第2項開徵的燃料使用費」卻是隨車徵收。跟油價沒有半點關係,換言之,台灣現行的油價,僅包括原油成本以及煉油毛利加上管銷費用而已。那麼,中油有什麼資格喊漲?

估且不提中油員工平均薪資高達9萬餘元的部分,畢竟,人家的薪資雖然值得羨慕,但也是員工付出勞動所應該獲得的酬勞。就單純就原油成本以及煉油成本這兩個部份來談。

在原油成本部份,五年前中油的油價漲跌是用美國西德州原油(WTI)的市場價格來計算,後來被踢爆西德州的油價較北海布蘭特及杜拜為高,且中油的原油來源與西德州沒有半毛錢關係後,現今油價的計算,才以七成杜拜與三成北海布蘭特的比例去計算。

相較之下,日本的原油則多半來自於西伯利亞的原油管道以及中東等國家。另外,日本的石油公司也在全球各地擁有不少油井。理論上來說,日本的原油取得成本似乎「應該」比中油來得低。然而,日本的國民所得與消費水準約莫是台灣的三倍,因此,加計匯率的因素後,日本的原油取得價格會比台灣低出多少,實在很難令人想像。

至於在煉油成本部份,如前所述,日本的消費水準約莫是台灣的三倍,因此,日本的煉油成本若要說比台灣低,恐怕也很難令人信服。事實上,日本每日煉油量約在330萬桶左右,而台灣包括中油和台塑化加起來的煉油量也可達105萬桶左右。因此即使說有所謂經濟規模的問題,台日之間的差距也沒有大到無法估算的地步。

那麼,中油抬升油價的目的是什麼就很顯而易見了。俗話說的好:「殺頭生意有人做,賠本生意沒人幹」,如果說95無鉛汽油以每公升32.5元的價格銷售,會讓中油虧本,甚至於售價拉抬到35.5元/公升的價格,都還要醞釀調漲;那麼,中油就真的當日本的石油公司都是大善人了。但事實是什麼?日本的石油公司獲利率都在兩位數。

換句話說,在這樣的情況下,中油應該要調整的,並不是油價,而是自身的經營是否有問題。事實上,由於中油一直是國營企業,能夠被外界瞭解的,只有該公司向立法院提出的報告。而對於升斗小民來說,想要瞭解這家公司的經營結構與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舉例來說,中油每年的人事成本高達200餘億元,而台塑化人事成本僅56億餘元,除了中油員工年資等相關問題外,是否中間還有其他的問題,就不是外界所能得知道。

另外,由於國營事業採用的是預算制,中間是否有經營不善、浪費、不作為等問題,由於中油不是股票上市公司,一般民眾也無法透過財務報表等資訊看出任何端倪。只能從媒體取自立法委員的說詞,例如去年中油稅前虧損386億元等數字,才能稍稍得知一點點。

事實上,以目前油價估算的方式來看,本身也是不合理的。事實上,中油購油時應該不會依照現貨價格來購油,透過契約的方式約定購油成本,才是合理的估算方式。然而,現今油價的估算,卻是以杜拜原油以及北海布蘭特原油的現貨價格來進行計算,且計算公式也完全黑箱作業,在這樣的前提下,台灣的民眾到底要被中油剝幾層皮才算數?另外,政府針對所謂的「大戶」提供的優惠,還不是要全民買單?

平心而論,全球油價高漲,台灣隨之漲價當然是無可厚非的,只不過,前提是,台灣的油價到底合不合理?如果合理,相信大家支付油價也比較心甘情願,如果不合理,又憑什麼要讓全民幫特定的既得利益者買單?

苦日子又要來了?! 油電都漲 競爭力在那裡?


最近的熱門話題之一,就是中油和台電分別宣布要調漲國內油品與電價,調整幅度也將是有史以來最高的一次。在此姑且不談已經有太多人關心的這兩家公司薪資結構;就簡單的歸納一下現今台灣所面對的內外交相賊的大環境好了。

當中油和台電紛紛因為「鉅額虧損」而宣布將調漲價格之際,其實,台灣也正面對一場隱形的、極有可能爆發的嚴重危機之中。這句話絕對不是危言聳聽,不管從社會上所做的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處所做的調查報告,或是景氣對策信號,甚至是美國聯準會對於美元的態度,更別忘了還有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爆發的歐債危機等,都是全台灣乃至於全球在可見的未來可能陷入經濟崩壞的潛在危機。

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就拿最近國內人力銀行所進行的兩項調查報告來談起。首先是針對職場新人的調查報告,在六成找到工作的新鮮人中,平均有三成的離職率,而離職的新鮮人之中,又有三成左右撐不到兩周。而在另一份調查報告中,新鮮人的期望薪資更有著下滑的情況。

當然,這兩份調查報告反應的情況可以有著不同的解讀方式,諸如社會新鮮人仍有「草莓」的傾向。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企業對於員工的薪資、福利,又真的能夠符合即使出社會已久的「老鳥」嗎?

事實上,依照另一份也是人力銀行的調查報告來看,正職上班族每月平均工作175小時,約有22.9%的上班族工時在231小時以上,這兩成的上班族平均工時為280小時/月,遠超過《勞基法》規定含加班不得超過約230小時/月。恐怖的是,許多上班族根本沒有加班費,平均時薪只有156.2元,比起便利超商大夜班與速食店晚班還差。在此同時,有六成的勞工願意出國賺錢,就算是出賣勞力從基層幹起,也比在台灣的薪水高。澳洲、加拿大與日本平均勞動時薪折合新台幣約350元,是台灣的3倍。許多台灣青年參與澳洲打工遊學,多數都是執行勞力工作,但薪水卻是每月6萬元起跳。

如果與前幾期曾經談過的家庭收入結構交叉比對之下,可以發現,即使台灣國民所得較十年前提升了5千美元,但一般員工的薪資所得卻不增反減,也致使台灣的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這也造成了當中油與台電宣布將調漲油價與電價之際,眼見中油平均薪資高達新台幣9萬餘元、台電有近半員工擁有百萬年薪,會成為抗漲的焦點所在。

事實上,換個角度來看,當努力工作一整年,獲得這樣水準的薪資報酬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與其說中油與台電的薪資結構出了問題,更應該檢討的恐怕是台灣的社會及產業結構出了什麼問題,才會放任企業以低薪資高負擔的方式來對待勞工。

然而,企業真的有過的很好嗎?其實也不盡然。行政院經建會日前公布2月景氣燈號為藍燈,這已是連續第4個月亮出藍燈,顯示國內經濟景氣持續低迷。經建會在公布2月燈號時也不忘表示,景氣對策信號分數已經由1月的13分回升到15分,國內金融面、消費面指標已經略為好轉,勞動市場則持續穩定,但貿易面、生產面指標表現仍然疲弱。

但如果細心的話可以發現,經建會自己也承認國內的貿易面、生產面的經濟指標持續疲弱,而這兩個層面正是台灣原本的強項,也是真正會有產值出現的產業。而所謂好轉的金融面與消費面,對於台灣整體社會的產值並沒有進一步提升的效果。

綜合以上,台灣競爭力到底在那裡?

裕隆集團執行長嚴凱泰日前下修今年台灣車市預估值,從40萬輛調降至38萬輛。理由很簡單,原本支撐汽車類股成長的兩大因素:國內需求成長以及整車項目入列ECFA都已經成為鏡花水月,汽車產業實在沒有持續成長的可能性。

那麼,經濟成長從何而來?而越來越明顯的貧富差距又從何而來?其實結論已經很明顯了,支持所謂經濟成長的,無非是資本遊戲,也就是類似房地產炒作、股票之類的金融工具。

簡單的說,在現今的台灣,大多數的民資本利得(透過買賣股票、房地產的獲利)佔整體收入的比例都不高,事實上,最大宗的收入來源是薪資所得。然而,在台灣的有錢人,卻靠著資本利得成就了個人的財富,且由於台灣稅法的不完善,致使資本利得佔所得稅的比率始終偏低。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貧富差距的急速拉大,當然是不言可喻的。而類似汽車、傳產、電子等實際會出現產值的產業,在全球整體經濟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在可見的未來裡,出現大幅成長的可能性也不會太大。而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走高,台灣的產業界也勢必將面臨更為嚴苛的挑戰。事實上,就以汽車業來說,中國大陸今年汽車的成長就已經不太樂觀了。

綜合以上的資訊,大家真的應該做好準備,因為苦日子真的「又」要來了。

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

車價漲 油價漲 就是薪水不漲 車商油商紛調售價 日子怎麼過下去

最近國內消費者應該都有同樣的想法,隨著中油、台塑連番調整油價,包括本田、豐田、納智捷、福特、馬自達等車廠,也紛紛宣布調漲旗下車款的售價。這年頭,看起來唯一不漲的,大概只有自己的薪水而已了。

車廠為什麼要漲價?在檯面上,各家車廠漲價的原因千奇百怪,不管是日圓升值、歐債肆虐、敘利亞內戰、零組件漲價,都足以讓車廠宣布調漲售價。奇怪的是,日圓升值會回貶、歐債總有一天會解決、敘利亞打夠了就不打了;但車價卻從來沒有回跌過。如果照各家車廠漲價的理由來看,那麼地球大概很早以前就毁滅了;然而,在車廠千奇百怪的漲價理由裡,卻獨獨沒有一條,是明明白白的告訴消費者:老子就是要再扒你一層皮」!

這話說來很粗魯,但如果排除一些亂七八糟的說詞,其實這個原因或許才是最真實的理由。

別的不說,我們就拿原物料的價格上揚這檔子事來看,2005年,由於鐵礦砂價格節節高升,使得全球鋼價都隨之水漲船高,依倫敦金屬交換中心LME)的歷史資料來看,近七年來,鋼價最高的時間點在2006年到2007年左右,當時一度衝上4500美元/公噸左右,在這個時間點上,大量使用鋼材的汽車業者似乎理所當然應該漲價。但,實際上,隨著鋼價近兩年來回跌到每公噸2,000美元左右,全球各家車廠也從來沒因此調降車價。

當然,鋼材並不是汽車唯一的原料,只不過正所謂:由微知著,車廠老是用原物料價格上揚這個理由來漲價,漲了價之後就假裝忘記這件事,等到下回原物料再漲價的時候,再狠狠的扒消費者一層皮,似乎也可以得到驗證。

在此同時,我們再來看看匯率波動的因素,以台灣車廠的技術母廠大致都是日系車廠的情況,就先拿台幣兌日圓匯率來看,由最近五年的日圓匯率來看,可以發現日圓匯率大概是從2008年中開始升值,最高曾升值到近0.4左右,而實際上,日圓匯率自2009年初到現在,大致都在0.340.38這個範疇波動,即使去年下半年一度上衝,但在截稿日當天,日圓兌台幣的匯率降到近七個月以來的新低記錄:0.36719日圓兌1元台幣。

事實上,各家車廠明明知道自己會有許多與技術母廠採購的機會,早就在公司裡養著一票外幣採購,與技術母廠簽訂的採購契約裡,也通常會先把匯率設定在一個相對比較有利的範疇裡。以2009年至今日圓波動的範圍,要說車廠因此有多嚴重的匯兌損失,難道說的通嗎?

至於油價就更有趣了,眾所皆知,台灣的油價在201011月突破30元大關後,基本上就沒降下來過。而依經濟部能源局提供的資料來看,國內油價的低點大致是在2008年底到20091月左右。而以同期的杜拜油價來看,201011月的油價大致在每桶80美元左右,當時台灣的95無鉛汽油售價每公升為29.9431.3元。而以截稿當日的杜拜油價來看,每桶價格是120.22美元,而95無鉛汽油的售價則為31.9元。

這個數據的意思其實很清楚,台灣中油的原油供應大致來自中東地區,因此,當杜拜原油每桶賣80美元的時候,中油就將油價漲到31.3元,而現今原油每桶120美元的時候,中油也只不過才將油價調至31.9元。若要說中油不賺錢,只要是台灣人都不會相信,去年還領4.6個月年終獎金的中油會不賺錢。別的不說,單是在零售價跟的緊緊的台塑石化,截至去年第三季的每股淨利還有4元以上。

在這樣的狀況下,要說車廠和油商不賺錢,騙誰啊?

隨著新車價格不斷攀升,最近國內發表的小型車,新車售價都突破或接近新台幣60萬元。想到也只不過是十餘年前,台灣汽車市場上還有新車售價不到40萬元的車子可以選擇。台灣的消費者們難道不會覺得不爽嗎?

眾所週知,台灣與汽車相關的稅負很重,使得台灣的車價也跟著水漲船高。但實際上,真正讓台灣消費者買不起車子的,並不是動不動就收十幾二十幾趴貨物稅加營業稅的政府,而是各家車廠啊!

當然,或許會有業者跳出來指正,說在這廿年之間,汽車工藝是如何的進步又如何的發展。但,捫心自問,與廿年前的小型車相較,各家車廠在製造新車的成本上,比之現在有差多少嗎?沒錯,汽車的結構在不斷的改進、車身剛性也不斷的加強,而消費者對於車上配備的需求也在逐年提升。但是,單純就生產車輛的成本來說,每部車子的生產成本有上升超過20%嗎?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新車售價成長超過50%的同時,台灣的企業主們麾下的員工薪水可曾上漲超過十個百分點?

姑且不談國民所得的問題,就單純來看年輕人起薪的問題。最近台灣大學生起薪普偏在新台幣2.2萬元左右,相較於廿年前,這樣的起薪是增加?還是減少?假設是增加,那麼增加的幅度又是否趕得上整體台灣經濟成長的幅度?

如果在這麼簡單的統計數據比較之下,不管台灣的政府或是企業主們,還不知道台灣的貧富差距加大從何而來,就不得不令人懷疑這個政府以及這個社會體制存在的必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