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台灣車市年銷50萬輛以後,台灣車市一直處於低谷狀態,近年來更有低於40萬輛的經驗,相較廿年前平均年銷45萬到48萬輛的榮景,台灣汽車市場到底怎麼了?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新車市場的衰退,要歸咎於國內的各家新車車商。
熟悉國內汽車市場的人或許還記得,在約莫20年前,國內汽車總市場大致都在45萬輛到48萬輛,也偶有年銷50萬輛的時候。然而,隨著國民所得不斷提升,走進21世紀,除了2005年有過一次年銷50萬輛的經驗,最近7年,國內汽車市場都長期處於低潮。
當然,這與外在的大環境有著相當大的關係,包括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都使得國人的消費能力與消費意願大幅縮減。然而,近兩年來,國內進口豪華房車不斷交出漂亮的銷售成績,似乎不能說國內的市場景氣沒有回春的跡象,然而,總市場的成長卻一直不盡理想,反倒是中古車過戶數已然連續三年突破70萬輛,在這樣的實際情況下,也令人不得不思考,到底台灣汽車市場發生了什麼事?
透過前述的數據分析,可以推論出一個可能性:「台灣消費者開始買不起車子了」。這裡所說的「買不起」並不是說台灣的消費者沒有足夠的消費實力。平心而論,近年來售價超過千萬元台幣的車款大行其道,若說台灣市場沒有消費實力是絕對不通的。然而,決定總市場銷售數量的平價車款,卻很明顯的產生了位移,由原本中大型房車與中小型房車分食超過一半市場佔有率的情況,變成中小型房車獨大,而中大房車式微的局面。
如果我們用1995年為一個標準來看,台灣的國民所得由1995年的12,906美元,成長到2010年的17,927美元,國民所得增加約5千美元,約合15萬元台幣。換句話說,台灣國民在2010年每年的所得應該比1995年多出約15萬元台幣。在此同時,1995年入門小車的新車售價大約在新台幣42萬元到45萬元左右。如果照等比推算,那麼,2010年國內入門小車的售價則應該在57萬元到60萬元左右。乍看之下,似乎大致符合國內的狀況。
然而,在實際的層面上,最常在台灣社會上聽到的一句話是:「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
依照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家庭收支調查」顯示,2010年國內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為889,353元,較1996年的826,378元成長7.62%。但如果扣掉截至2010年12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5.88%,則實質可支配所得僅微幅成長1.74%。換句話說,台灣平均每個家庭每年可以支配的所得,在十餘年間僅成長了不到1.5萬元。
這個數字看起來好像已經足夠令人觸目驚心了,但事實上,這是整體平均後的結果,事實上,低所得家庭的實質可支配所得卻是不增反減。
依所得五等分距來看,台灣所得級距最底層的20%家庭,2010年的平均可支配所得為288,553元,較1996年的298,443元,還少了3.42%,如果加上物價的增長,則實際可支配所得足足少了9.3%!
而第二級的家庭,2010年的平均可支配所得為542,741元,較1996年的537,241元增加1.02%,加上通膨因素,則實質可支配所得則是減少了4.86%。一直到第三級的家庭,實質可支配所得才好不容易增加了6.97%,趕上了物價成長的比率。
但別忘了,前述的物價指數說的是平均值,別的不說,以入門車的售價比例來看,車價漲幅已經超過了三成。換句話說,當60%的台灣家庭陷入所得幾乎原地踏步甚至不增反減的同時,台灣汽車的售價卻成長了30%以上。
所以可以推論,近20年前,台灣車市的主力市場是新台幣40萬元到新台幣80萬元之間的車型,現今台灣普羅大眾的消費實力頂多也只不過在原地踏步而已。然而,國產頂級中大型房車的售價卻從原本的80萬元一路成長到105萬元左右。
再回來看國內新車市場的銷售比例,可以發現國產中大型房車的銷售量不斷減少,取而代之的,是1.5升的小車乃至於搭載2.0升引擎的中小型房車。而這些市場佔有率最大的車款,售價的區間和近20年前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今年農曆年後,國產車廠又進行了新一波的車價調漲,姑且不談這波調漲的漲幅有多少,然而,我們卻可以在今年2月份的中古車過戶數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實。首先是今年2月份的中古車過戶數卻出現大規模的上漲,較去年同期成長43.4%。然後,若根據中古車過戶數的車齡別分析來看,2月份的中古車過戶數中,車齡在2年以內的車輛雖說僅佔總市場的5.6%左右,然而成交過戶數的成長比例與去年同期相較,都在86%以上。
在此同時,車齡在20年以上的中古車,雖僅佔總過戶數的5.8%左右,但2月份的過戶數也較去年同期成長126.7%。而累積今年前2個月的車輛過戶數,更可以發現車齡在10年以上的車子,過戶數竟佔總市場的61.7%,總數高達6萬餘輛。
換句話說,有為數不少的消費者眼看著新車漲價,因此轉而購買中古車代步,解決日常用車的問題。對新車業者來說,如果兩個月就有6萬個消費者選擇購買中古車,那麼,難道不覺得新車市場的萎縮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