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後金融海嘯的汽車業

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在全球範疇都重創許多產業,在美國,除了始作俑者的金融業幾乎面臨滅頂之災,汽車業也同樣受創甚深。原本的美國三大汽車巨頭,除福特在幾經折衝後倖免於難外,包括通用與克萊斯勒,都不得不宣佈破產。時隔三年有餘,美國總統也換成了歐巴馬,汽車業又該怎麼面對這似乎已經告一段落的後金融海嘯時期?

之所以把這段期間稱之為「『後』金融海嘯時期」,而不是「金融海嘯『後』」時期,是因為金融海嘯後續的效應仍然在全球震盪,近年來的匯市、股市波動,都與金融海嘯有著密切的關連性。

眾所周知,美國汽車三大巨頭受金融海嘯影響的主因,在於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濫用,破壞了美國本土的消費結構,也直接影響了汽車公司的現金流,使其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又遇到金融業緊收銀根,導致企業營運出現困難。其中,除福特由於先前曾發生火石輪胎召回事件,對資金運用較為保守,才得以倖免於難外,包括當年的全球最大車廠通用及克萊斯勒,都在金融海嘯中應聲倒地。

相對於美國車廠,歐洲與日本車廠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較小,換句話說,實質上金融海嘯除了促使全球汽車產業的版圖重分配外,並沒有對整體產業造成關鍵性的影響。

美國著名導演Michael F. Moore於2009年發表的記錄片《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Capitalism: A Love Story)中直指,美國車廠在金融海嘯中不堪一擊的表現,要歸因於這幾家車廠在過去的廿年間,為了創造營收,大量的裁員、關廠,導致整體社會經濟結構受到根本性的破壞,而財團在罔顧社會大眾的同時,還積極掠奪社會資源,迫使社會大眾陷入金融衍生工具的龐大賭盤,則是金融海嘯的真正原因。

姑且不論其人的觀點是否正確,但平心而論,美國車廠的失敗,更應該歸咎於其本身的不求進取。就以近卅年的全球汽車產業大勢來看,美國車廠不管在新技術的開發、新車型的設計、製造、品質,乃至於行銷、通路等不同的範疇,都遠遠不如後起之秀的歐洲與日本車廠,而高階主管企圖透過裁員、關廠等手段創造營收,更進一步使得情況持續惡化,成為產業的反淘汰。

1910年代,亨利.福特將生產線的概念引進福特汽車,並提高員工的福利與薪資,以實際的行動創造了為社會創造中產階級,其後192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他也並沒有因此虧待員工,而是將降低成本的箭頭朝向下游的經銷商,雖然也同樣受到影響,但整體而言並未傷筋動骨。相對後世各大車廠以裁員、關廠等方式提升營收,亨利.福特成功的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樹立了一個里程碑,也同時成為後世管理學的經典案例。

事實上,除了企業對社會的正向影響外,更重要的則是汽車業者對旗下車輛的開發、研究與製造品質的投入。前年初全球汽車業最熱門的話題,就是豐田全球性的大規模召回。豐田汽車現任總裁豐田章男曾於美國及中國公開就產品品質向消費大眾道歉,並允諾將致力提升旗下產品的製造品質。

以往,豐田汽車在全球車壇一向以極度注重品質與生產效益著稱,在豐田章男接任總裁一職時,他便曾指出豐田存在著「盲目擴張、無視風險」的弊病。事實上,在其前任總裁渡邊捷昭任內,豐田力爭全球最大車廠的頭銜,在其同時,也往往忽略了產品本身的安全性與品質,使得豐田長期以來的口碑受到重大影響。另一方面,豐田章男也承認,長期以來豐田的產品缺乏新意,這也讓消費大眾逐漸失去對這品牌的熱情,因此,他也積極推動全新的產品設計概念,希望能重新喚醒全球消費者對豐田這個品牌熱情。

到今年為止,距金融海嘯爆發已然有三年左右的光景,全球經濟景氣也逐漸從三年前的低迷中恢復,但在美國本土,由於原本的社會經濟早已受到先前金融衍生工具濫用影響,恢復速度不如預期,去年底還試圖以美圓量化寬鬆政策刺激景氣,連帶使得美圓大貶,影響全球原物料價格。到今年中,這項量化寬鬆政策才可望結束,逐漸回復穩定。

在這樣的金融大環境裡,汽車產業又該何去何從?

事實上全球各大車廠,都意識到未來的發展在於幾個重點,一是新興市場如中國、印度的開發,將是未來企業持續成長的最大動力來源。二是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開發符合其實際需要的產品;再有一個就是在維持優異製造品質的前提下,降低製造與開發成本。最後,則是發展次世代能源與節能的產品。

對台灣汽車業來說,大多仰賴技術母廠的CKD型態,似乎談不上在這樣的趨勢之中獲得http://www.blogger.com/img/blank.gif更多的市場份額。但如何切進技術母廠的全球供應鏈,成為全球分工裡不可或缺一環,則是可以爭取的。以台灣的工業基礎,加上鄰近中國大陸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新興市場,從中分一杯羮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回顧過去一個世紀的發展,汽車產業的核心價值,就在於不斷的創新,美國車廠的失敗在於因循苟且,豐田的挫折在於盲目擴張、忘乎所以,提供消費大眾最好的汽車、最合宜的價格、最好的服務,才是讓汽車產業得以發揚光大的最重要關鍵。對台灣剛起步的自主品牌來說,前述讓各大車廠嘗到滑鐵盧滋味的關鍵,當是更重要的前車之鑑。

【本文見刊於www.autoweek.com.tw第130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