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可不可以不要再報派了?

最近台灣新聞圈延續往年的傳統,到了年底就開始大肆報導那家公司發出高額的年終獎金。為了這個話題,敝公司高層也忍不住希望記者們在自己的路線上蒐集相關的資訊。

說實在,在新聞圈,這碼子事兒原本就無可厚非,只不過,現在也只不過11月中旬,在正常情況下,企業根本還沒有結算,在損益都還沒出爐的情況下,要說企業主今年準備給員工幾個月的年終獎金,可能嗎?

我當然知道新聞圈念過會計學的人並不多,更遑論像我這種從初會念到高會,還外加成會、政會等一堆念到會抓狂的財稅相關科系畢業記者。但俗話說的好,沒看過豬走路也吃過豬肉(呆丸吃豬肉真的比看豬走路方便),只要跑過財經,也應該知道台灣的會計制度是採日曆年制度,雖說上市公司每個月都會公布財務預測,但實際企業的盈虧,卻是要等年度結算之後,才能夠初步的計算出來。

再加上,年終獎金原本就是台灣這個社會的特殊生態,指的是在農曆年前,因為公司獲利,企業主為感謝員工的付出,而支付的「獎金」。換句話說,年終獎金通常是企業主在看到年度結算報告,「龍心大悅」之際,才會指示財務部門準備發放具體額度的。

所以,即使今年生意實在好的不像話,但以台灣企業主一向以來的習慣,又怎麼可能在年度結算報告還沒出爐之前,就指示具體的年終獎金額度?更何況離年度結束還有一個半月,以現今世界經濟情勢的詭譎多變,即使前11個月的生意都很好,但最後一個月豬羊變色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麼,在11月中旬就冒出來的年終獎金話題,合理的解釋只有兩種,一種是企業主打算炒股價,因此透過線上記者放出利多消息。如果是這一種,不管處理這條新聞的記者本身是否意識到自己成為企業放消息的工具,頂多也只不過是缺乏新聞道德這一項不算罪名的罪名。

至於另外一種合理解釋就恐怖了,就是記者秉持「想像力就是超能力」的梗,直接幫企業派發虛擬年終奬金。當然,我們不希望是這一種解釋,畢竟這還涉及刑責問題。

不過,在採訪的過程裡,「被」派發年終獎金企業的員工,倒是老實不客氣的哇哇大叫。有人說,曾經有媒體指出他任職的公司派發十數至數十個月的年終獎金,讓他身邊的親朋好友酸酸的說:「聽說你們領很多嘛,請客!」;也有人說,回家後被老婆大人「耳提面命」,逼他交出與媒體報導不符的「額外」十個月獎金。

也有人說到報派年終這檔子事兒,就怒自心中起、惡向膽邊生,直接嗆聲:「暗!報派和實際不足的部份,他(指報派記者)要不要補齊?」

跳過記者與媒體處理新聞的過程,就單純來看各大企業年終獎金的分配好了,到底什麼時候才真正是比較有譜的實際成果?

從財務規畫與實務綜合起來看,假設企業主恨不得能早點發年終給員工,再加上企業財務系統的電腦化也極度先進,那麼,以明年農曆年在一月底的情況來看,最快最快決定年終獎金的時程也應該落在12月中旬乃至於1月初左右。就算有企業將年終獎金放到二月份發放,基本上也應該算合理。

說真的,不要再報派年終了,不只被報派的企業不爽,沒事被指派要去蒐集相關資料的記者也不會太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