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台灣汽車研發不見了?

熟悉台灣汽車產業的人一定都還記得,上個世紀90年代乃至於2003年左右這段時間裡,台灣各大車廠紛紛放出成立研發中心的消息,幾乎所有台灣在檯面上的車廠,如果不搞一個研發中心,就讓人感覺似乎不太稱頭。但隨著時間的變化,不到十年之間,這些研發中心就突然沒了聲音,反倒是獨立的設計公司大行其道。

平心而論,台灣汽車的設計與研發,從1981年時任裕隆集團董事長的吳舜文女士不惜鉅資,成立裕隆工程中心以來,迄今已逾30年,除了80年代的飛羚車系、現今強調自主品牌的納智捷外,半甲子之間,台灣著實培養了為數不少的設計與研發人才。

自堪稱是台灣汽車研發設計搖籃的裕隆工程中心以下,1998年,工程中心升格為YATC裕隆亞洲技術中心,2007年,裕隆日產YNDC(裕隆日產汽車設計中心),更成為日產第六大研發中心。另外,1999年,中華汽車成立了CARTEC中華汽車亞洲技術研發中心、福特六和也於當年成立了設計暨研發中心;2000年,國瑞汽車也成立了國瑞研發中心,在世紀交替之際,台灣汽車產業一時之間,幾乎變成了亞洲除日、韓外最重要的研發基地。

但時隔十年,除裕隆日產旗下的YNDC,以身為日產子公司的身份,在全球日產的體系中,仍透過全球分工的模式積極運作外,其餘斥鉅資成立的研發中心,大多難逃縮編的命運,甚至若存若無,處於停頓狀態。

單純從汽車產業的角度來看,台灣一年頂破天不過五十萬輛的市場規模,要想養得起研發單位,的確幾近於緣木求魚,屬於不可能的任務一類。換句話說,除非走進技術母廠的全球分工體系,否則所謂的研發中心,猶如鏡花水月,到頭來只會是一場空。

然而,西元2000年以前,在大陸汽車業還沒有開始所謂「井噴式成長」的時候,台灣汽車業憑藉著高明的生產管理以及靈活的行銷手法,再配合在地化的小規模設計與研發,的確能夠成為一時之選。然而,隨著中國大陸汽車市場的快速成長,各家車廠無不將眼光與未來的重心放在大陸,相較之下,台灣這個強調多變但胃納量卻少的市場,便不再重要。單純以研發人力來說,雖說台灣在這方面的起步早、人才多,但大陸廣大的人口基數足以讓車廠在矮個兒裡挑高的,再加上相對台灣更低廉的人力成本,更能夠吸引車廠投資。

以目前的狀況來看,前述提到的福特六和研發中心大幅縮編,據信應該有為數不少的原員工調至中國大陸與亞太等地區,台灣已淪為單純的CKD生產。而中華的CARTEC也大幅縮編,最近的作品則是以汽車公司研發出的電動機車與電動自行車。至於國瑞的研發中心,則始終將心力專注在本土化的產品調整。

當然,會有這樣的結果,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以前述的福特六和、中華汽車與國瑞汽車來說,除福特六和是以分公司的型態存在外,中華汽車與國瑞汽車都只不過是三菱與豐田的總代理,若想要切入技術母廠的車型開發,還得要技術母廠點頭同意。

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之後,福特意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將重要資源紛紛投入中國,原本就是意料中事,台灣福特六和原有的行銷、技術人才,自然成為福特下手的目標,近十年來,福特六和便輸出了相當多的人才到大陸,而台灣本土的空洞化,自然成為台灣福特六和不得不承受的必然結果。

中華汽車與三菱之間長期合作關係,在三菱汽車本身經營乏力的情況下,原本是有機會積極介入的,事實上,原本中華汽車與福建汽車合資的東南汽車,便是自立門戶的最好契機,然而,隨著三菱汽車被三菱重工與三菱銀行重新接管,三菱汽車也希望切進中國大陸市場,中華汽車一方面失去了自立門戶的機會,另一方面又在日方強勢的情況下,失去了切進全球供應鏈與開發鏈的機會。

在2008年Zinger在越南上市、2009年Veryca外銷美國之後,近年來中華汽車卻將外銷重心放在了電動機車與電動自行車,一方面固然是由於三菱近年在車型開發腳步牛步化,另一方面,也未嘗沒有「另起爐灶」打算的可能性。

至於國瑞,隨著2010年中宣布成為全球豐田供應鏈一環,近年來將重心放在了最能夠創造營收的產品供應上,至於原本成立的研發中心,在全球豐田的布局下,頂多只在本土化方面下點功夫而已,想走進全球的研發設計供應鏈,可能性卻不太大。

然而,台灣還有納智捷這個自主品牌,透過華創車電的自主研發與華擎的配合,成功的將台灣汽車呈現在世人面前。不過,如前所述,雖然這個自主品牌在台灣成績斐然,但台灣的市場胃納量不足以成立一個車廠的營收正循環;換言之,納智捷的成敗關鍵,還在於今年是否能在中國大陸一炮而紅。若是,則納智捷勢必得加緊後續車型與下代產品的開發工作,才能真正站穩腳步。

隨著台灣車廠研發設計的逐漸沒落,台灣的獨立設計公司,卻在近年裡大放異彩。2000年成立的「創意庫」,近幾年儼然成為台灣汽車設計的第一把交椅,包括東南汽車旗下的菱悅V3、上海通用的賽歐(Sail)等車款,都有著創意庫的身影。

除了外型設計外,ARTC車輛中心與經濟部技術處、工研院等單位,也常進行研發聯盟與產學合作等型態的合作,陸續開發了可提升安全之影像式適路性頭燈(IAFS)、盲點偵測與開門警示系統(BDS)、車道偏移警示(LDW)、車道維持系統(LKS)、駕駛人狀況監測 (DSM)、前方防撞預防(FCAS)、雙視覺前方安全警示(DFSW),與增進行車便利性之車輛免鑰系統、停車輔助系統(PAS)、自動停車導引系統 (APGS)、降低能源消耗之智慧型LED頭燈,以及具智慧化功能之電子駐煞車(EPB)與電動輔助轉向(EPS)等系統。

當然,這些前述系統真正為國內車廠所配備的仍是少數,但卻不能因此否認台灣在汽車技術方面的實力。

總的來看,台灣汽車研發,在自主品牌還未能真正站穩腳步之前,很可惜的,還是只能走向個別分工、各自進擊的路子。而現行的自主品牌又難免犯了華人常有的排他主義等問題,包括設計、研發人才的流向中國大陸,在短期內很難有所改變;什麼時候才會真正有整合台灣汽車各式人才的作品,恐怕還在未定之天。

(本文見刊於汽車周刊www.autoweek.com.tw第124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