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序跨入民國100年,各行各業都紛紛趁著民國百年的契機大張旗鼓,但事實上,與交通安全有關的監理法規,在與國民息息相關的地方,也該有著全新的通盤檢討,包括現行車輛的各項認證、安全性、駕照的考核、發放以及後續車輛的管理、淘汰等,都應該因應目前的社會現況與未來發展,重新全盤的檢討。
這樣的話說起來似乎很嚴重,其實這都是你我身邊遇得上的問題;簡單的說,也就是現在台灣與汽車相關的法令以及規範,在很多情況下都並不符合國內消費者的實際需求,甚至影響未來汽車相關產業及至社會發展。
從現行車輛認證來看,在新車上市前,車輛都要經過車輛中心的檢測與認證,事實上,單以硬體設備來說,車輛中心的各實驗室與相關的設備與技術都沒有什麼問題,但在許多相關的規定上,政府相關部門卻仍有著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新車認證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與環保署相關的噪音、空污測試,與經濟部能源局相關的耗能測試、與交通部相關的車輛型式安全審驗等幾項,其中,在噪音、空污與耗能測試等方面,在經過歷年來的努力下,大致都已經有著長足的進步,與世界先進國家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但比較令人失望的,則是台灣相關部門對車輛安全的努力。
平心而論,不能說這些年來台灣的監理法規在車輛的安全性上毫無建樹,不管是最近的強制乘客不論前後座均應繫上安全帶,或是車輛強制加裝Shift-Lock自排防爆衝裝置,甚或是強制幼童應乘坐安全座椅等,莫不是針對車輛的安全性的舉措。
然而,這樣的做法卻難免讓人有「見樹不見林」的感覺,對於真正攸關車輛安全性的車輛撞擊測試,到目前為止還僅止於「只測試、不公布」的階段。說句實在話,好不容易強制要求國內新車都必須進行撞擊測試,但卻完全不公布測試結果甚至是測試過程,到底交通部在怕什麼?
從新車認證的原本出發點來看,原意是希望透過國家力量的監控,確保國人在使用車輛時,能夠在環保、耗能、安全性等方面,都能夠高枕無憂。然而實際上,國內的新車認證一直是黑箱作業,從以往耗能與空污測試傳出車商要另購「特殊用油」,才能夠安然通過測試,到後來就連撞擊測試都傳出有送測車商偷偷加強車身剛性、焊接點等,目的也是為了通過這樣的測試安然上市。我們不知道這樣的傳言是否為真,但所謂「無風不起浪」,消弭傳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徹底的將認證的內容與結果公開予社會大眾查證。
除了車輛本身在新車上市前的認證外,現行民眾考照的相關規定,也令人髮指。現行駕照的考核,是在監理單位以及其授權的場地進行考核,原本預計今年七月展開的道路駕駛考核,也在日前緊急喊卡,原因竟只是因為沒把路邊停車列入考核範圍。
事實上,幾乎每個人的週遭都有著那種考上了駕照,卻不敢實際開車上路的人,而就算敢開車上路,卻也常有人在路上演出「唯我獨尊」的戲碼,不管是內線道右轉、不禮讓行人、路口緊急煞停、市區開遠光燈行駛、夜間不開燈等等,都是實際在街頭看得到的「景觀」。
在考駕照的時候,順便要求駕駛人的駕駛道德與基本禮儀很困難嗎?
在美國,如果駕駛人膽敢在道路駕駛時,不轉頭確認就直接切換車道,那麼,只要這個毛病不改,可以確定的是這位仁兄大概一輩子拿不到駕照。甚至在直線駕駛時,如果考官發現駕駛人沒有常瞄車子內外後視鏡的習慣,那麼也可以跟駕照說再見了。這些都是實際在道路駕駛時會遇到的問題,國外的駕照考核也多有類似的項目,殊不知台灣監理單位到底在想些什麼?
再來談到車輛的淘汰,眾所週知,台灣現行保有的車輛車齡在十年以上的已經超過半數,現行的監理法則裡,並沒有對車輛的淘汰有任何的著墨。事實上,以台灣的近鄰日本來說,隨著車齡的增加,車主所要付出的汽車相關稅就越重,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消費者換購新車的動機。
同時,在中古車的外銷方面,日本政府也鼓勵中古車出口,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減少國內處理報廢中古車與相關零件回收的成本,另一方面也等於創造新的產業與就業機會,同時還可以增加相關稅收。
事實上,每年日本中古車外銷的數量超過110萬輛,相較每年約5百萬輛的新車市場,約20%的外銷量,足以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產業存在。由於日本中古車出口的車輛大多是年份較新且車況甚佳的車輛,在紐西蘭,日本中古車甚至擊敗了新車,成為當地的最大宗車輛進口商。
但台灣政府雖然並未對中古車外銷設限,但高額的新車稅賦,卻讓台灣的中古車價虛增,也同時讓台灣的中古車失去了價格上的競爭力。2009年歐洲商會發表「清新、節能建議書」時,便曾直指老車的去化問題,是阻礙現今環保、節能的元兇之一,若政府單位能夠有效的解決中古車外銷稅賦的扣抵,不僅對現有的新車市場會有相當大的助益,同時也將有效的減輕國內報廢車的處理與回收等相關成本。
在台灣,汽車產業已然走過一個甲子,在民國百年之際,政府相關部門與單位,更應該重新檢視現有的監理法規與作法,負起政府應該的責任,提供國人更好的用車與生活環境。
(本文見刊於autoweek第134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